“奔向未來——遼南鼓樂交響音樂會”上演 一場“跨界”呈現,讓“非遺”更鮮活
鼓樂與交響樂跨界融合音樂會精彩上演。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張明春
圖 受訪者提供
本報訊 作為由市委宣傳部、大連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聯合開展的“2022年大連非遺文化周”活動的重要環節,由大連市文化館(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奔向未來——遼南鼓樂交響音樂會”,于昨日下午在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大劇院上演,我市鼓樂演奏家與大連愛樂管弦樂團聯袂呈獻了一臺民族韻味濃郁又氣勢磅礴的跨界音樂會,數百名觀眾到場欣賞。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表達的對話,傳統文化于當代生活中的魅力,令觀眾沉醉并陷入沉思。
遼南鼓樂歷史悠久,迄今已有四五百年,是遼南傳統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曲目豐富,形式各異,作用廣泛,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主要由大小嗩吶、笙、雙管以及鑼鼓等樂器組成。為籌備這場音樂會,大連市文化館與大連愛樂管弦樂團團長鄭冰做了長時間的挖掘和編配等準備工作,力圖全方位展示遼南鼓樂的代表性作品。音樂會以遼南鼓樂為主要元素,無論是鼓、鑼還是嗩吶,都曲調豐富、感情飽滿、余音繞梁。在遼南鼓樂與交響樂的對話中,我們仿佛在過去與現代間架起了橋梁,在積淀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注入鮮活元素,使傳統鼓樂熠熠生輝。
伴隨著歡快熱烈的吹打樂《龍舞豐年》,音樂會拉開了帷幕。演出曲目大多選自經典旋律,從深沉悲憤的雙管獨奏《江河水》,到生機勃勃的《百鳥朝鳳》;從表現鄉音鄉情的遼南大嗩吶獨奏《鄉韻》,到遼南特色的群嗩吶重奏《遼南民歌聯奏》,每首樂曲都展現了遼南鼓樂與西洋樂器的“跨界”融合。尤其是雙管獨奏《江河水》,其幽怨的旋律與雙管這種遼南代表性樂器的結合,更是相得益彰,令人回味無窮。音樂會最后,由嗩吶演奏家胡春波擔任獨奏的一曲歡快的《歡慶勝利》將氛圍推向了高潮。
音樂會后,記者對《江河水》的演奏者王斌進行了采訪。他向記者透露,他生于音樂世家,從小接受音樂教育,1989年入大連歌舞團工作,擔任獨奏、領奏。后來民樂一度蕭條,他又轉型成為薩克斯演奏家。沒想到如今民樂重放異彩,他又吹起了雙管。據他透露,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就出現了雙管演奏的《江河水》片段——雙管獨奏《江河水》是原大連歌舞團作曲家王石路、朱廣慶根據朱長安先生提供的“遼南鼓樂”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編而成,最初由大連歌舞團演奏家谷新善先生演奏,曾被用于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場“苦難歲月”的配音?!拔腋赣H王選作是全國著名嗩吶雙管演奏家,也曾擔任過大連歌舞團團長,他在演奏雙管獨奏《江河水》時,也做了大量改編完善的工作,我作為雙管傳人,今天能再次演奏此曲,感慨良多。20年前我雙管演奏《江河水》,還獲過文化部一個大獎呢!民樂及遼南鼓樂今天以如此體面的形式展現在全市觀眾面前,作為從事樂器演奏的音樂工作者,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王斌說。
鄭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挖掘遼南傳統音樂素材,弘揚民族音樂,我大連愛樂管弦樂團的使命之一,如同前不久我們與李娜老師一起舉辦的遼南民歌音樂會一樣;此次偕同遼南鼓樂的呈現,也是以現代表達與傳統民樂相融合的形式,在碰撞出中西合璧的火花的同時,尋求民族音樂的新樣貌,新氣象。